老陈71722
1932年春天,赣南的天气刚转暖,红军里却闹起了一场大争论——要不要打赣州?就是这场争论,让周恩来彻底看清了毛泽东的军事眼光,也为后来支持毛泽东埋下了伏笔。
那时候的红军,刚打完第一次反“围剿”,士气正高。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和一些中央领导觉得,红军该打大城市了,赣州是江西南部的重镇,城墙又高又厚,拿下赣州就能打通赣南和粤北的联系,还能扩大红军的影响。可毛泽东却坚决反对,他在会议上拍着桌子说:“赣州是座‘铁疙瘩城’,敌人有重兵把守,咱们红军手里只有土炮和步枪,连攻城的梯子都不够,这是拿鸡蛋碰石头!”他还说,不如去打周边的小县城,既能扩大根据地,又能补充粮食和弹药,这才是符合红军实际的打法。
可那会儿毛泽东在党内的话语权已经不多了,他的反对没被采纳。红军很快调集了三个军团的兵力,围着赣州城打了起来。结果正如毛泽东所料:城墙太厚,红军的土炮轰上去只留个白印子;敌人从城里往外扔手榴弹,红军冲锋的战士一批批倒下;更糟的是,国民党援军很快赶到,红军腹背受敌,打了一个多月,不仅没拿下赣州,还损失了三千多兵力——要知道,当时红军整个中央苏区的主力也就几万来人,这一下就折了近十分之一。
赣州战役的惨败,让周恩来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当时是苏区中央局书记,虽然没直接指挥攻城,但也没坚持反对。战后他专门找毛泽东谈话,俩人在瑞金的一间小屋里聊了大半天。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细细说了一遍:“咱们红军的优势在机动灵活,不是打堡垒战。敌人来围剿,咱们就往后退,把他们引进来,再找机会集中兵力打歼灭战,这才是咱们的看家本事。”周恩来越听越觉得在理——之前第一次反“围剿”,就是毛泽东带着部队“诱敌深入”,在龙冈设埋伏,一举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,歼敌一万多人,那仗打得多漂亮!
从那以后,周恩来就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“践行者”。第二次反“围剿”时,国民党军派了二十万兵力,分五路来攻苏区。李德等人又想让红军分兵把守,周恩来却坚持按毛泽东的思路来:让红军先往后撤,把敌人引到苏区腹地。等敌人分散了,红军突然集中主力,从富田开始,连打五个胜仗,十五天里走了七百里路,歼敌三万多人,把二十万敌军打退了——这就是红军史上著名的“七百里驱十五日”。第三次、第四次反“围剿”,周恩来也一直坚持用“诱敌深入”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”的打法,每次都能以少胜多,把苏区的地盘越打越大。
也就是从赣州战役开始,周恩来心里清楚:毛泽东懂打仗,懂红军的实际情况,跟着他的思路走,红军才能打胜仗。这份认可,在后来的长征路上,成了挽救红军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