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故事没有酒a
1986年,一位73岁老妇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赣州烈士陵园,在前夫墓前泣不成声。突然,儿子看着旁边的墓碑念道:“红军烈士刘法玉永垂不朽!”听到这话,老人喃喃自语:“组织一直没有忘记我!”
刘法玉1913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县澄江村,家里穷得叮当响,七个兄弟姐妹挤在一间破屋里,饭都吃不饱。她七岁被送到邻村赖家做童养媳,赖家也好不到哪去,靠种田挖野菜过日子。赖家父母心善,把她当亲闺女,她跟比她大一岁的赖来发一起干活,割草、挑水,俩人慢慢熟络,情分也生了出来。1930年,红军来了兴国,村里闹起了农民运动,刘法玉跑去听宣传,觉得这日子有了盼头。她带头报名参加农会,帮着分田地,还组织村里妇女扯布条写标语,忙得不亦乐乎。1932年,她正式加入红军,分配到红三军团五师三连,干起了后勤活儿。挑水、洗衣、做饭,她干得麻利,从不喊累。1933年,她被调到福建一处战地医院,开始学护理。她拿竹签练包扎,晚上点着油灯啃医书,没几个月就上手了急救技术。缺药的时候,她带人上山采草药,亲手捣碎了给伤员敷上。战友们都说她心细,手脚快,救人从不含糊。1934年,她跟赖来发重逢,俩人结了婚。赖来发送她一枚刻着“为人民”的铜章,她缝了个布袋,把铜章揣在身上。第五次反围剿,赖来发上了前线,没能回来。刘法玉咬着牙,把悲伤压在心底,继续在医院忙活,汗水湿透了衣裳。
1934年,赖来发牺牲后没多久,刘法玉接到新任务,去武汉送情报。她跟一个叫王生的战友搭档,路上风尘仆仆,总算找到接头人曹先生,把信交了出去。约定几天后在码头取药品,哪知关键时刻,巡逻兵突然出现。形势危急,曹先生开枪掩护,刘法玉赶紧把药品塞进背包。可敌人太多,曹先生当场倒下,刘法玉和王生被抓。敌人用皮鞭抽,冷水泼,逼他们交代情报。俩人死咬着牙,说自己只是跑腿的,啥也不知道。审讯没结果,敌人决定处决他们。那天清晨,刘法玉和王生被塞进一辆货车,颠簸着送往刑场。半路上,土匪突然劫车,双方乱作一团。刘法玉趁乱挣开绳子,钻进路边树林跑了。王生也逃了,但俩人跑散了。她一个人躲在山里,靠吃野菜喝溪水撑了几天,饿得头晕眼花,最后昏倒在林子里。一个打猎的农户发现她,把她背回家,用稀粥喂醒。她在农户家养了几天,听说红军已经撤出四川,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找组织。她一路乞讨,风吹日晒,几次饿得昏倒路边。有次她倒在一家毛织厂门口,老板心善,给了她一碗热饭。她感激得不行,主动留在厂里干活,缝布、搬货,啥活儿都干,工友们都夸她能吃苦。后来,她听说附近有个木匠家藏着共产党人,觉得找到组织的希望来了,辞了工就往木匠老家赶。可到了那儿,线索早断了,她身无分文,折腾得筋疲力尽。
木匠是个老实人,见她可怜,劝她先安顿下来。刘法玉没办法,只好留下来,跟木匠结了婚,生了两个儿子。她跟木匠约好,从此不提红军的事儿,把过去埋在心里。她在村里种地、养鸡,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平静。岁月一晃,到了1985年,木匠去世,儿孙怕她孤单,买了台电视给她解闷。她看着抗战剧,盯着屏幕上的红军军旗,眼泪止不住往下掉。儿媳瞧见,问她咋回事,她才把当年的故事一点点讲出来。1986年,地方政府听说她的经历,带她去了赣州烈士陵园。她拄着拐杖,慢慢走过一排排墓碑,看到赖来发的名字,泪水哗哗往下淌。儿子念出旁边的墓碑:“红军烈士刘法玉永垂不朽。”她愣了一下,喃喃说组织没忘了她。原来,当年她失踪后,组织以为她牺牲了,建国后为她立了碑。她摸着那枚铜章,抬头看向远处的山,告诉政府人员,等她走了,就葬在这儿,跟赖来发和战友们一起。
刘法玉的事迹传开后,当地报纸争着报道,记者挤到她家那间低矮的土屋,听她讲当年的故事。她坐在木椅上,手里攥着铜章,语调平缓,说起战地医院的日子,讲到丈夫牺牲时的情景。1987年,政府在村礼堂给她颁了荣誉奖章,她穿着旧棉袄,胸前别上奖章,台下掌声响了好久。她没要额外的补助,只说想保住陵园的墓碑。之后的日子,她身体越来越弱,每天早上还坚持拄着拐杖在村头走一圈,步子慢但稳。儿孙陪她看电视,她指着剧里的红军旗帜,眼睛亮亮的。1990年,刘法玉去世,家人按她遗愿,把骨灰送到赣州烈士陵园,葬在赖来发旁边。安葬那天,工作人员小心擦拭她的墓碑,碑文在阳光下闪着光。她的故事被写进当地党史,村里学校每年清明带学生去陵园扫墓,孩子们在碑前放上白菊花。
